“我知道我知道!有有有,当初刚传到我们家来的时候,说那东西收成可高了,我们家家都种,有的地种出来了,有的地种不出来。
到了最后才知道,那个要旱地才能种。
我们都叫它腊谷锤子,不能做饭不能煮粥,一点用都没有,喂猪猪都不吃。那个可不能要!”
二丫笑坏了肚子,“大伯,那个是跟小麦一样,要磨成面粉才可以吃,整颗粒倒是可以爆米花。
不过,刚刚包完浆快要成熟之前,煮着吃又香又甜,那可是好吃的很呢!”
大伯惊讶的问道:“你吃过?”
“那当然,我们这些孩子,那个不是调皮捣蛋,偷庄稼吃。
我在别地看到过,刚刚长成熟的玉米,偷着弄熟吃了,真是好吃。那人家看到了也没有骂我,还说那叫玉米,说了好多的吃法!”二丫胡说八道,一通乱诌。
大伯倒也没有听别的,就听到说好吃。还能有好多种的吃法,就高兴了。“那你的意思,是要种那个腊谷锤子?”
二丫回答道:“是啊!我看我们那地,红薯和黄豆虽然都可以种,但不是最好的。除了水稻还有玉米也是需要大量雨水,尤其是玉米在中后期,对雨水的需求量和我们这个地区的降水量正好相合。所以。我想着最好种玉米。”
大伯想想点头道:“行!那里想要种水稻也不行。一时弄不到那么的水,只能种旱粮。你要觉得种腊谷锤子好,那就听你的。
大满家大宏家我去问问。要是也跟着种,我过去跟你打招呼,就帮着给他们也带些种子回来。”
二丫也听说了大伯要把大满大宏分出去的事,不过不是还没有分么!怎么还要单独问问?二丫不解。但也没有问。
田地被晒得异常扳着,犁子都犁不动。河对面的田地还好,有水泡着,多泡几天就可以了。
黄家买来的田地就只好用铁锹、铁镐、锄头,一点点的翻着。好在有北地的王家人帮忙。倒也不慢。
五月天渐热的时候,二丫就开始种玉米。今年的人肥料比往年多很多,倒也弥补了欠缺的家畜肥料。
种玉米完全不需要二丫动手。北地的王家人比二丫还要熟练,原来他们家种的最多的就是玉米。说起玉米的吃法。比二丫知道的还要多。
太爷爷呵呵的笑说:“好好!等你们回去的时候,带一些好的回去做种。免得回去两手空空,抓瞎。”
北地祖爷爷这几天可高兴了,他们的汉子在这干活,一天还给一百文的工钱,女人也给七十文,这样,等他们回去的时候,也能有不少的银钱傍身,再加上有种子带回去,那可比两手空空的回去好的太多了。
要不是人太多,这里又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,真的就不想回去了。这里比他们那儿可是好的不知多少倍来。三年大旱,他们是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,无非就是吃的比平常差些。哪像他们受一点灾就得背井离乡。
“叔!在您这儿过得太好了,都有点不舍得回去了,只是金窝银窝还是舍不得自己的草窝。再过一段时日,我们就要回去了。”
太爷爷点着头,“嗯!你说的有理,我也不强留你,只是无论如何你要等我们这腊谷锤子收上来,带着种子回去,好耕种。否则,到时候,恐怕连种子都没地买去,灾后官府的事肯定也多,不是必须要官府的,就不要等着官府。”
北地祖爷爷应着:“是!就听叔的安排。”
种完玉米,就开始犁田打把,准备种水稻,早稻来不及,家家都种的中稻。有些地势高没水的田地有的种麦子、有的跟着二丫家学,买玉米种子回来种。
考虑到夏季树林里就会闹水灾,便趁农闲之间,在村子的空地上重新搭建棚子,给北地的汉子们住。
天一直滴滴答答的下着雨,偶尔晴个两三天,又开始下雨,虽然不大,却是缠磨人。陆陆续续的就有人生病了,二丫一边找省城春林堂给请了两个好大夫过来,一边带了好些的药材回来,吩咐人熬了预防感冒的汤药,还有预防瘟疫的汤药。不管有用没用,先喝着再说。
周边的村子都给捎带上,毕竟大家都是相互来往的,有一个人染上传染性疾病都是要命的事情。这个时候情势,比旱灾更让大家紧张。
二丫正在忙着给家里个个房间里放醋,撒生石灰,所有衣服都拿出来,一批批铺到茶叶拉火用的罩蓝子上烘烤。
正忙着时候,二丫的弟弟急匆匆的跑了来:“姐姐!娘晕倒了,你快带着大夫回去看看吧!”
二丫全身一激灵,浑身冷汗瞬间冒了出来,她也管不了那么多,急着问汇贵:“怎么回事?”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