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重生之鹧鹄天 > 第153章 丧礼制度

第153章 丧礼制度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若是父亲手书遗愿是勒令我早些娶亲呢?那便是除服之后便可娶妻了。”司马攸急急的说道。

“除服也得一年才是。”王元姬头痛的支着头,看着贾褒带着怨念,可是这怨念却说不出口,没办法,谁让这是自己儿子做下的好事呢?

“晋朝初立,新皇登基,必然是四海升平昭告天下。此时若是阿荃怀了孩子,对于皇兄而言,更是喜事一桩,对于寻常百姓家守孝三年,但是对于皇族来说,这便是满七七十九天即可。此时先即位在守丧.国不可一日无君.所以皇帝一般在太上皇死后马上即位,然后一边处理一些政务一边守丧。守丧期间要天天去梓宫哭陵,不能吃肉喝酒,不能近女色,不能听音乐,穿丧服,但是能处理一些政务。母亲,我知道您在担心什么,可是眼下是您的孙子的命啊。正所谓天子死曰崩,诸侯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虽然父亲是崩逝,但是终究还是孩子的性命为上的。”

贾褒知道此时王元姬也是头痛的,便笑着说道:“太后,《礼记·曲礼下》:居丧未葬,读丧礼。既葬,读祭礼。丧礼,谓朝夕奠下室,朔望奠殡宫,及葬等礼也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铭,明旌也,以死者为不可别已,故以其旗识之。爱之斯录之矣,敬之斯尽其道焉耳。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:复与书铭,自天子达于士,其辞一也。男子称名,妇人书姓与伯仲,如不知姓则书氏。”

她慢慢说来,一字一句皆是经典,“《礼记·杂记下》:士三月而葬,是月也卒哭;大夫三月而葬,五月而卒哭;诸侯五月而葬,七月而卒哭。先秦卒哭祭还要饯尸于门外,在家门外向代表死者的尸献酒表示饯行,让死者的神灵从此离开家宅。后世卒哭祭一般都在丧后第一百天举行。佛教流行以后,受其影响,又有“做七”的习俗,就是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,设斋祭奠。据说是因为佛家认为人生四十九天后魄生,人死也是四十九天后魄散。做七以五七最为隆重。七七称断七,断七相当于卒哭。正统的士大夫认为做七是愚夫愚妇所为,但民间做七颇为普遍,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三虞卒哭之礼。”

“《仪礼·丧服》所规定的丧服,由重至轻,有斩衰(cuī)、齐(zī)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(sī)麻五个等级,称为五服。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,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、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。

斩衰这是最重的丧服,适用于子为父、未嫁之女为父、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,嗣子为所嗣之父、承重孙为祖父,妻妾为夫,父为长子。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:斩衰裳,苴绖(jūdié)、杖、绞带、冠绳缨、菅屦。衰亦作缞,是麻质丧服上衣,裳为下衣。

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。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,三升或三升半。而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,都不缝边,简陋粗恶,用以表示哀痛之深。

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,内衬白色的孝衣,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,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。

苴绖,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,共两条,一为腰绖,用作腰带,一为首绖,用以围发固冠,有绳缨下垂。

杖,也就是百姓俗称的哭丧棒,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。因为苴有粗恶之意,竹制,高与胸齐。用杖有两重意义,一是表示丧主的身份,在传统丧礼中,只有孝子用杖;二是表示孝子丧亲,哭泣无数,服勤三年,身病体羸,以杖扶病也。

绞带,是以绞麻为绳作带,与腰绖相似。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,腰绖则代替大带。

冠绳缨,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,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。

菅屦,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,粗陋而不作修饰。”

“但若持丧者是女子,绖、杖、绞带、菅屦与男子相同,但不用丧冠,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,再束发成髻,这种丧髻叫做髽(zhuā)。

髽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,叫做箭笄。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,叫做布总。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,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,连为一体。

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,但并非三个周年,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,就算服满三年之丧,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。开始服丧,叫成服、持服;服丧期满,叫释服、服阕。行三年之丧据说是因为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正如《荀子·礼论》所说:三年之丧,人道之至文者也,夫是之谓至隆,是百王之所同,古今之所一也。”

贾褒亮晶晶的眼睛似乎带着神秘的眸色,让王元姬皱着眉听下去,这个智多星的贾褒说丧礼和丧服又是为了什么?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