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并州或充州。此两地皆用武之地,民风彪悍。若能夺之,定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,成就霸业。”
齐林皱眉,这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,他还以为贾诩会选用天险可守巴蜀和江东呢!怎么会选战乱频繁的并充二州呢?
“可是此两地,无陷可守啊!文和你看看我见解如何?”
贾诩拱手道“愿闻其祥!”
“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此乃用武之地。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国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江东有长江天险,若能得之。
跨有荆、益,保其险阻,总揽英雄,招募豪杰。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内修政理;一旦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我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一上将领江东之军出于合肥。共伐中原,天下可期啊!”
这番规划,图谋甚大。退可自保,若能更进一步,天下可期。连郭嘉都不由赞叹!
贾诩听完,却是微微皱了眉头,却又转瞬即失。
“我曾听闻,主公熟读四书五经,通晓诸子百家。不知看过《史记-吴起列传》没?”
“这个...没看过...”读史可以明智,齐林当初为了增强智慧看过《史记》,但是现在早已忘却。只好说没有看过。
贾诩道“吴起事魏武侯。武侯浮西河而下,中流,顾而谓吴起曰:“美哉乎!山河之固,此魏国之宝也!”
起对曰:“在德不在险。昔三苗氏左洞庭,右彭蠡,德义不修,禹灭之;夏桀之居,左河济,右泰华,伊阙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,修政不仁,汤放之;
殷纣之国,左龙门,右太行,常山在其北,大河经其南,修政不德,武王杀之。由此观之,在德不在险。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。”
贾诩虽然说的是古文,但是身为二十三世纪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,齐林理解起来还是毫不晦涩。
述吴起的这番话。归根结底是“在德不在险”。决定政治兴哀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、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,而不是地理因素。
三苗氏“德义不修”、夏桀“修政不仁”、殷纣“修政不德”,虽有险固的山河,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。
想到此,齐林也是暗惊。自己一直想将天险作为依靠,但是却忘了,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。
潼关虽险,毕竟项羽曾入之,曹操曾入之,刘裕曾入之,安史叛军亦曾入之。
瞿塘虽险,毕竟岑彭曾入之,桓温曾入之,朱龄石曾入之,刘光义曾入之,汤和曾入之。
剑阁虽险,毕竟邢峦曾入之,尉迟迥曾入之,郭崇韬曾入之,王全斌曾入之。
长江虽险,毕竟晋师曾渡之,隋师曾渡之,宋师曾渡之,元师又曾渡之。
见齐林似有所悟,贾诩赞赏的点了点头,接着说道“得民心者兴,失民心者亡。勤修德政,自可怀敌附远,弥患于未萌。若不修德,则一舟之人尽为敌国。
乱世争雄,一步落后步步落后,主公您的计划虽好,古有云,得中原者得天下,主公你偏安一隅,待中原平定,人心思安。北伐定然会徒劳无功,劳民伤财。最多只是依据天险而守,占地称王。
而且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天险虽然险要,但也是禁锢,使得势力难以延伸。久而久之,主公你必然会失去锐意进取之心,雄心壮志一旦被岁月消磨,那等待主公的唯有......
并州和充州,虽然四面环敌,但是若是主公锐意进取,兵锋所指,莫不诚服!强敌虽多,又有何惧之”
齐林瞳孔微缩,脸上却是古井无波。暗道“看来自己的战略眼光还是有些欠缺啊!太小看这些系统NPC了!”
看向贾诩,不由暗赞此人真乃鬼神之智,真的只是一段数据吗?
PS:新书求推荐!求点击!求评论!一个人单机写,真的很心塞啊!